“现在热播的电视剧对白中,常出现‘你的内人’、‘我府上’等词语。还有一位博士生给导师寄贺卡,竟然写的是‘某某先师收’。”在武汉大学国学院揭牌仪式上,首任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提醒人们注意国学热背后的常识缺乏和精神缺失。 “你的内人”、“我府上”如果说是出自于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中,或可原谅的话,那么,一个博士生给导师的贺卡出现了“某某先师收”,恐怕只能让公众无语和尴尬了。当学者提醒我们反思国学热背后常识缺乏和精神缺失时,在笔者看来,如此的乱相并不仅仅是一个常识的问题,恰恰印证了当下社会需要国学普及,但是又面临传统文化学者断代,因此形成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实际上的“虚火旺盛”。 国学不仅是一个名词,它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种文化身份认同。这当然是“正确无比”的,但是,我们更要认识到国学决不仅仅是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来证明的,更不是如某个学校那样用毕业生就业的好坏来表达国学“威力”的,否则,我们就陷入了误区而不自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国学热”,不但专家学者加入其中,而且官方和民间齐上阵,一时间,仿佛国学复兴的时刻到来了。2004年9月5日,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等72位著名学者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闭幕会上发表了《甲申文化宣言》,众多媒体也推波助澜,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汇集名家名师的讲座式栏目《百家讲坛》,热播国学内容,如阎崇年讲清史、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解读《论语》、《庄子》等。更有不少高校成立国学研究机构和开始办班,而在民间,私塾的涌现与儿童读经潮频频显现,大学生着汉服、行古礼时有耳闻。在热闹的景象面前,我们发现,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正在被遮蔽,同时,功利化乃至商业味道的“国学热”假象越来越多。 当“你的内人”、“我府上”等众多常识性错误出现时,就意味着国学热很可能没有达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最起码离社会的期待有一定的距离。就笔者的看法,在看到常识缺乏的同时,更要警惕国学热中的功利化之风。 应该承认,“国学热”的出现与市场经济对文化商品需求的推波助澜有关。事实上,不少看似推崇国学的背后,都有经济利益的影子在晃动。一些地方,把国学弄成了牟利的工具,有的人把国学当成了大众的娱乐。而针对企业界人士开办的天价速成国学班,则摆脱不了把国学当成了产业或是富人装饰品的嫌疑。这一切从表面上看是国学热繁荣的一个表现,实则是抽空了国学固本的土壤,不能不让人产生疑惑。 面对国学常识的匮乏,避免国学热的庸俗化、浅薄化、商业化、娱乐化倾向,就成为一个课题。国学的传习与弘扬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模仿,而是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内化为一种自身信仰与理念,做到知行合一。正如古人所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那么,国学热背后的常识缺乏和精神缺失值得重视,但更应警惕的是功利化和商业化思维对国学的侵蚀和伤害。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教育创新网 ( 豫ICP备15035566号-1 )
GMT+8, 2024-11-25 05:56 , Processed in 0.0423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