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高考招生录取时节,网络上就会出现各种虚假的高校信息。面对这种情况,教育部连续发布预警,高考录取不存在“内部指标”,阳光高考网站上也提醒家长“报考千万条,防骗第一条”,各高校也相继发布录取工作声明,请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千万别心存侥幸,相信虚假招生信息。
按理说,高考考生与家长,不应该轻易被骗,可是为什么还需要每年都发出这样的警示?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难以理解,考上好大学的心理紧迫性。而不法分子却正是看准了这种紧迫的心理,无孔不入。“只要花钱,就有内部名额,就能补录”,还有什么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正在热锅上焦虑辗转的家长和考生们听到这些名头,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断,轻易相信骗子的话,最终结果就是上当受骗。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防骗一方面需要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严格依法录取。国家与社会对高考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对高考的重视,本质上是对高考这一形式所代表的教育公平的重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高考的尊严不容侵犯,横亘在高考面前的那条教育公平的底线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捍卫。高考招录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但是我们在维护高考公平,守护教育公平的底线问题上绝不能含糊,必须态度坚决。
其次,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发展与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依法治校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必然选择。学校要依法按照章程办学,也要严格按照录取程序和要求来做,并且依法接受监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的规范化、制度化要求之严,可想而知。在招生录取工作中,要严肃招生管理秩序,明确招生信息和录取结果公布渠道,明确表示不会有任何补录及合作招收内部生的情况,招录实行“阳光工程”,由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在如此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下,试问还有谁敢顶风作案,又有谁能有通天之术?制度的笼子密不透风,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在高考招录过程中“公正、公平、公开”,为每一位考生守护教育公平的底线,提供可以开启人生新旅程的平等起点。
明晰了以上两点,家长和考生就应该更能明白,如果在招生报考中,还有人来跟你说,只要花钱就能买名额上好大学,那么他一定是骗子。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工作部副部长)
作者:米莉
《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13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