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高考落下帷幕,“双减”迎来一周年。
“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 “孩子们放学后,得有人接得住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
回望一年来从雷霆万钧之势的大刀阔斧整顿到静悄悄的革命,“双减”的意义和影响已远远超出文件本身。
“双减”最直接的成效,就是为亿万少年儿童赢得了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线下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超过了94%。孩子们因此才有了闲暇,有了高质量发展的可能。
“内卷”是一种边际效益不再增加的状态,学生集体“内卷”最终会深深伤害整整一代人的身心健康、幸福生活,伤害整个民族和国家的竞争力。“双减”以国家之力打破抢跑的剧场效应,改变严重扭曲的教育逻辑以及由此波及的生活逻辑,重塑健康教育生态,乃民心之所向,复兴之所需。
“双减”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时代大宣言,释放了改革大动力,提出了研究大课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教育不能被资本所左右,合理竞争不能被逐利裹挟异化,社会焦虑不能被炒作利用,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不能被侵蚀践踏。
教育是民生之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每一所学校。学校教育承担着国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希望、人民幸福。让学习回归校园,就是要让人民信任学校,让学校教育主导教育方向,让教育公平深深植根于发展质量,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双减”不是要“躺平”,而是倡导科学学习、健康成长。只有合理分配时间精力,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最优发展。
这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大宣言。
“减负”,就是要为学习成本设限。一年来,中小学校深入研究作业本质,提高作业质量;改革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因材施教水平,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充分释放。科学学习、课后服务、教师弹性工作制、学校管理效能日益成为热点话题。一场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刻变革正悄悄来临。
这是小切口撬出的大动力。
在中高考升学竞争客观存在的背景下,如何更科学地设计好教育体系,协调发展,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如何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发展质量?如何调动全社会力量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协调好个人诉求与国家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引导家长摆脱身份焦虑,设置合理教育预期,回归理性平和状态?
这是新格局下的大课题。
也因此,“双减”并不仅仅为“减负”,也不仅仅是对现实之问的回应,更是对时代之问、未来之问的破题,本质是发展高质量教育。
当前,国家一系列重大举措更加坚定了“双减”的信心和决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以主题、项目、任务统筹内容,以学科实践提升学习效果,以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学习水平,精准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水平等问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助力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已经实现,优质均衡提上日程,办好每一所学校、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家长的期盼,也是国家民族的期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只有胸怀“国之大者”,凝聚社会共识,咬定青山不放松发展高质量教育,才能真正跳出“内卷”,化解“短视”,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余慧娟 作者系《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
《人民教育》2022年13-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