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网

教育创新网 首页 教育联盟 查看内容

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的最新发展及政策导向

2016-3-16 10:07| 发布者: 编辑| 查看: 1120| 评论: 0|来自: 中国国家教育年会

摘要: 中外合作办学 微信号 zhongwaihezuobanxue功能介绍 发布与院长联席会有关的新闻、通知等信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和拓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中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和拓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双向留学、合作科研、聘请外籍教师、学生交换等为主要形式的跨境教育已成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对推动中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我将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谈谈中国跨境教育的现状、趋势和战略。

一、中外合作办学

1中外合作办学取得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2003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来,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5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形成和保持了高水平、快速发展的势头,社会关注度、信誉度、品牌度有所提升,社会影响扩大,对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凸显。

截至目前,经审批或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独立大学、二级机构和项目共计2371个,其中包括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7所中外合作大学,本科以上的二级机构56个,项目1087个。中外合作办学覆盖各个教学层次和类型,涉及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十二大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从办学规模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占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1.4%。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

2中外合作办学的有益尝试与积极成效

首先,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了办学机制,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境外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国内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增强了办学活力,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中外合作办学以设立境外教育机构创新办学主体,以中外合作模式创新学校运行机制,以多样化自主办学创新管理模式,以多元投资创新办学资金来源。

其次,合作办学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培养了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和国际化应用技术型人才,也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专门人才。从2014年一项针对13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展的调研来看,应届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达到88.32%,二次就业率达到95.61%以上;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满意度达到90.51%;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中,48.59%获得了到世界前100名大学就读的机会,70%的学生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工作,有45%就职于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

再者,各级各类合作办学项目及机构丰富了我国教育供给,满足了多样化教育需求。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境外学历教育和培训项目,增加了受教育机会,丰富了教育供给。仅从职业教育领域来看,其项目及机构数量占全部数量的三分之一,在校学生约20万人。中国高校引进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不仅创新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另外,开辟了“不出国留学”途径,促进了国内教育消费。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吸引国外教育资源和国内民间资本投向教育,推动了办学体制改革,使不出国留学成为可能,进而扩大了国内教育消费,也降低了学生的教育支出。中外合作办学学费总体较出国留学低,年学费平均约为3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自费留学年学费平均约为12万元。按目前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45万人中一半出国留学测算,平均年学费支出将节约200亿元左右。

最后,推动了教育国际合作,加强了人文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拓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了中外学校间的人员往来,促进了教育要素在国际间有效流动,加强了中外人文交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一些学校在引进教材、培训教师、交换学生、文化交流等方面搭建了稳固的平台,显著提升了教育国际化水平。

3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面临新趋势,步入新常态,实施新战略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的国家战略与国际形势也为中外合作办学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者需要努力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增强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带动作用,以此共同把握新的历史机遇,顺应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新趋势。

一是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内涵式建设新阶段。目前,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未来要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在提升学校教学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工作,规范办学秩序,加大处罚和引退机制建设。

二是发展重点从模仿学习转向创新引领。当前,中国社会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必须要有领先一步的意识、基础与能力,必须克服各种办学短期行为,聚焦学科建设,着眼创建扎根中国土地的现代一流教育,为创新驱动做出现实的贡献。通过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引领作用,发挥“鲶鱼效应”,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国内教育改革发展。

三是境外资源从批量引进转向聚焦优质,严把资源入口关。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指导高校要强强联合,典型示范,真正引进强校名校;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支持高校在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领域及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办学;要严格控制外国高校连锁办学,防止低成本重复性学科建设。

四是管理思路从注重行政许可转向加强过程监督,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优化管理手段。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实现依法治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未来将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施行精细管理,实现管办评分离。

面对新形势,我们将进一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办学信息,规范办学秩序,保障学生的权益;将中央统筹、地方监管、社会组织评估、办学者自律等手段有机结合,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注重通过专业机构和专家团队开展专业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发挥专家的咨询决策作用,加强理论研究,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继续适时开展动态应急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依法管理和法规建设。

二、境外办学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不仅需要“请进来”,也需要“走出去”。高校赴境外办学工作是中国教育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跨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境外办学初具规模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高校开始探索开展境外办学。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中国高校“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截至目前,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办学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办学已成为中国高校开展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也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发展成就初步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日前,作为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的环节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赴英国与卡迪夫大学共同创办了“北师大-卡迪夫中文学院”,相信此举将为扩大汉语对外推广、培养高层次中文外国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2境外办学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一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家影响力快速提升,为中国高校赴境外办学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不仅为高校赴境外办学提供更有力的资源支撑,同时还创造更加友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经济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为中国高校赴境外办学提供了服务平台,积累了发展经验。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同时,中国的大批企业正在走出国门,参与全球范围的经贸合作与市场竞争。中国高校赴境外办学,可以为各国培养了解中国、精通相关技术的专业人才,还可以为中国企业培养大量熟悉所在国国情、具备现代管理和经贸等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最终为实现中外互利共赢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中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稳步增强,为中国高校赴境外办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国家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走出去”办学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竞争能力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也逐渐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比如,在习近平主席与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的见证下,我国教育部和约旦高等教育与科研部签署了《关于合作建设高等教育机构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赴约旦开展“中约大学”的相关办学活动,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些表明,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把目光转向亚洲、转向中国,不仅体现了中国高校的培养质量,更表明国外对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潜在需求在不断扩大。

四是国家“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标志性方针政策和援外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提出,为中国高校赴境外办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外交工作重点,旨在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长期战略工程。其中,教育合作肩负着重要职责,境外办学是重要抓手。通过在目的国开展境外办学,系统展示中国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育标准,有利于促进人文交流,弘扬友好合作精神,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还可以通过当地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更好地服务中国技术、投资和援外工作在当地落地、生根和健康成长。

3境外办学的发展战略

今年3月,就境外办学工作,我们组织有关专家赴约旦、埃及等开展了专项调研。在深入了解部分中国高校境外办学项目和机构所取得成绩、存在不足、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开展境外办学对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影响力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也看到了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境外办学在政策规划、学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一,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谋划,加强境外办学政策支撑和制度创新。中国高校开展境外办学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急需有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统一规划,特别是在国家大战略框架内如何统筹教育、文化、贸易、援外等各类资源,已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讲,首先要统一协调外交、商务、文化、教育等部门力量,形成支持和推动境外办学的合力。其次要统筹考虑市场服务和对外援助不同发展路径,调动社会积极性,鼓励多渠道开展境外办学。然后要通盘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境外办学,通盘考虑服务外国学生和境外华人华侨子女的受教育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和目标市场的深度研究。

第二,抓住境外办学的战略机遇期,积极推动应用技术类教育走出国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这与中国工程技术类高等教育的长足进步密不可分。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发展经济的共同使命,希望通过借鉴中国经验,引进中国应用技术类教育模式与资源,培养当地工程技术人才,以提升当地工业化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国高校应更好地结合自身优势和国外需求,认真谋划、科学设计,探索符合各方利益的境外教育模式,系统输出中国教育服务,打造中国教育品牌。

第三,加强高校能力建设,服务市场需求和战略需要。在调研中发现,中国高校境外办学工作仍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项目论证与规划、战略管理和人才储备等方面,差距较大。其中高水平师资是最大挑战。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能够胜任境外办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高校总体上还非常缺乏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组建一支既通晓外语又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做好境外办学工作的重点,必须立即着手相关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工作,加快学校能力建设,打造境外办学的精干团队。

第四,加强项目管理和质量保障,积极推动高水平教育机构境外办学。高校境外办学事关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特别是办学质量和办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需要对高校境外办学质量保障给予特别的关注和规范。一方面,高校境外办学必须坚持母校的教学标准,不能颁发不等值的学历文凭,避免办成“文凭工厂”。另一方面,高校境外办学应纳入我国高校质量评价体系,从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陈盈晖,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教育创新网 ( 豫ICP备15035566号-1 )

GMT+8, 2024-11-24 13:01 , Processed in 0.0321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