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路树增先生的绘画艺术
路树增,1932年生,河南中牟人,出身书香门第,幼习《左传》,《论语》,酷爱绘画。198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二野中原文艺学校,从事文艺宣传。参加过中原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功勋卓著。195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师从郑乃珖、罗铭、石鲁、刘文西、何海霞等大家学习绘画。1963年毕业后,专事国画创作。现为高级美术师,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副会长,中国官渡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新加坡“天合轩”艺术中心顾问。
作品在全国美展中多次获大奖。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新加坡,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和香港,澳门等博物馆收藏。《中国专家名人大辞典》、《中州名人志》、《世界名人录》、《中原百年画家》、《艺术人生》等十多部辞书辑录有路树增先生的简介和代表作。
路树增先生文化积淀丰厚,擅诗词,通音律。中原文化的熏陶,博爱的心胸,宽阔的视野,溶铸成路树增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不同于凡俗的画品、画格;他广泛的画题则源自于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长年累月执着不懈地努力和对事物的独立思考、感悟,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画风。
纵观路树增先生的作品,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均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即:体正、格高、气清。
体正者:继承与创新脉络清晰,线条简率泼辣,水墨淡雅冲和,构图稳健丰满,表情晴朗真谆,可谓儒风习习,堂皇正大。格高者:基调健康,物象鲜明,华滋圆浑,古朴厚重,耐品味,耐咀嚼,吟之如诗,清韵绕梁,不绝于缕,品之似醇酿,余味悠长,沁人肺腑。气清者:五笔六墨咬合无间,勾勒皴擦,自然熨帖,缺中入笔,虚中入手,曲中求直,拙中取巧,静动谐宜,逸气袅袅。一如陶潜植竹,殆如列子乘风。
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取材,反映生活,描述自然,留美社会,是路树增先生贯彻始终的重要的创作实践。
战争年代,他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戎马倥偬之机挥动画笔,画战士,画英雄,画战斗场面,歌颂战争,鼓舞士气;和平年代,他画农民,画老模,画黄河,画嵩山。为广大劳动者写照,为祖国壮丽的河山传神。表彰先进,讴歌时代。他的作品脱尽了一般文人无病呻吟般地浅薄做作,也没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附会牵强,一切全是生活真实的凝练和对自然生活的感悟,一切全是真情的表露和情感的喷发。
大型画作《陕北情图》,画面以延安的窑洞为背景,色调以赭石为主。灰蒙蒙的苍穹,苍凉的黄土坡,星罗棋布的土窑洞,自然真实,静穆而庄重。透过画面,依稀可见“黑云压城”的险恶、地域的荒凉、生活的简陋、艰辛;似乎可见窑洞中一缕缕昏黄的烛光,烛光下战士蜷缩的身体,领袖伏案的辛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个简陋的窑洞却孕育着共和国的九层高台,潜藏着扭转乾坤的能量,涌动着解放全人类的激情。洞前的黄土坡下,几株白杨嫩芽待发,历风霜雪雨,依然生机盎然,威武不屈,傲视苍穹,生命的顽强,气节的张扬,意志的坚定,均可以在这里找到注脚。深层的感叹,由衷的崇敬会油然生成。难怪此作被国家政协副主席刘澜涛珍藏,并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留照。
画作所显现的个性是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而个性风格的建立主要是在绘画创作中确立自家的图式系统,确立个性化的程式语言,这种图式系统和程式语言的确立则是由画家人文意识,文化修养,思想观念,艺术追求等诸因素融会贯通的结晶。
路树增先生的画作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就在于撷弃一般文人为悦目取宠而创作的纯艺术观念,在凸显笔墨技法的同时,给每幅作品都打上时代的烙印,赋予“成教化”的丰富思想内涵。在他的笔下,没有牵强的注解,没有既有观念的先入为主,没有身在庐山不辩东西的莫名惶悚,却有着真切的感动和深入的思索,有着对过往的回眸,困境中的坚守,沧桑的淡定,有着对社会的关注,对时代的把握和对生活真谛的诠释。
大型画作“万紫千红总是春”,成画于1972年。画面以昂扬的基调精绘出近百种花卉争奇斗艳的华姿。色调明快,物象鲜明,有笔处气象万千,无笔处气韵生动,水彩交溶和谐自然。一如芙蓉出水,清丽照眼,殆如风行水面悠闲而恬静。喻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发展方向和理念,以此召唤人们对美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那个样板戏“独秀”天下的历史时期,不啻是彩红经天,春雷落地,此幅画作在全国展出后,反映强烈。惠评盈道。以愚民为己任,强化既成之规的御用文人,惊恐万状,对作品横加指责,点名对路树增先生进行无休止的批判。路树增先生的回应是更加努力忘我的创作,放情地表达要挣脱一切羁绊的愿望。“瑞雪兆丰年”,“春风迎富贵”等思想性强,艺术水准高的画作相继面世。在“瑞雪兆丰年”画作中,他以茫茫的雪景作衬,两棵白杨树立地拔天,用雪压白杨挺且直的喻物手法,体现自己处淫威而不屈的人格精神。有人评价说:“路树增先生画的白杨树挺出了品格,挺出了中国画家精、气、神。他画的以牡丹为主题的《春风迎富贵》在中国社会报,西安晚报等十几种报刊上登载后,郑乃珖大师在原作上挥笔写下“可爱的富贵之花”的赞语。
20世纪,以赵望云、郑乃珖、刘文西、石鲁、何海霞为代表的“长安画派”的崛起足以标禀千秋,流芳百世。赵望云、何海霞擅山水,石鲁、刘文西擅人物,郑乃珖擅花鸟。路树增先生亲聆这些大家的耳提面授,受益匪浅。但他对这些里程碑式的人物的技法不是盲目的照搬抄用,而是博彩众长,取精用宏,溶山水、人物、花鸟于一炉,戛然开创出不同于师辈和同辈的自家样式。其意象,境界和笔墨之美,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思想性。在当代画坛犹如云霞出岫,玉树临风。
路树增先生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对写实性,技法的异常重视与刻意应用。70多年见缝插针的速写,早已衍化为路树增先生一种下意识的生活习惯。而对人文历史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则是永不衰竭的创作激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川地貌,人文精神,刻意搜取,花鸟虫鱼,月圆月缺,尽入彀中。这般深邃的写实功力往往在创作激情的导引下,会自发的喷涌出瀑落九天的壮美大景。
大型工笔画《黄河魂》,成功再现了刘少奇主席视察黄河的情景。画面以黄河为背景,天高望远,视野空旷,领袖屹立在岸边,目光深邃,面色凝重。风吹衣角动,心随浊浪涌,望断天上水,筹谋缚黄龙。造型的准确,表意的酣畅,以及微小细节的丰富程度,会人惊羡。会陡然生出一种对刘少奇主席无限的怀念、崇敬。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刘少奇主席被迫害致死,悲痛之余,心情会象黄河般的翻腾。
路树增先生成功的基础还在于审美价值观的准确定位和艺术取向的确立。
路树增先生的审美基调是健康、明快、昂扬向上的。审美情趣是明媚、多彩,是以中原文化为特征的真、善、美的有机组合。在他的笔下,没有诸多的繁文缛节,追求简洁明快;没有对事物的刻意扭曲,只有客观的抽象,没有胡乱涂鸦的轻狂,却有着激情的张扬和真情的流动;没有妍媚流俗的低庸,却有着人品入画,画品彰人品的道德风骨和“ 任自然”的高古景像。在创作中,他把这种基调、情趣一一注入笔端,在严格的造型与超逸的笔墨,这似乎矛盾的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他力矫文人画,重象轻形的弊端,舍弃西画,重具象轻神韵的刻板,努力揭示事物的“本原”。根据描绘对象的丰富和感悟的心得,发掘前人所未发见的笔墨,使“笔墨当随时代”。
画作《雄关漫道真如铁》。天高云淡,苍山如海,山势如铁。红军战士龙腾虎跃,红旗指向无坚不摧,领袖谈笑风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构图简洁,用笔挺括,形象明快,加上水彩晕染,构成一种清新浪漫,似与不似,客观真切逸气飘洒的艺术景象。
路树增先生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苦修”技术,却绝非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他认为:写实是手段而非目的。西方写实技法的引进,无疑打破了空泛概念的水墨程式对物象的扭曲与束缚。但国画的核心内质是“写意”是对具象刻画基础之上的宇宙精神的把握。基于此认识,他的绘画创作,时刻注意形体大局,关键处严格定位,细微处适当放松,绘写依法,张弛有度,寓丰富于简洁,出繁杂以整饬,悦于目复能赏于心。
路树增先生笔墨特质是得心应手的“写”和别具匠心的“虚”。“写”是心灵的游走,“虚”是学养的转含,只有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展示艺术性,没有写就没有盎然的情致。他移植书法为完善水墨之“写”所用,线条顺逆绞拖,线质爽捷、劲健、势若蛟龙,示人以骨骼清奇之感。他深谙“务虚”之道,破、泼、焦、宿诸多墨法交互使用。营造出雅逸悠远的画境。
写意山水《峡江行舟》,率性而作,任情而发。青山对峙,舟行江中,动静谐和。线条以皴法为主,脉络清晰可见。画面浓墨重染,粗重的轮廓线与浓重的块面相互结合,示人以“血肉丰满”之貌。而灵活机动的留白,犹如会卷云舒,雾满林岗,给人以无限遐思。
路树增先生穷毕业精力,对绘画艺术深研穷探,终有今日煌煌之成果。而今他已近80高龄,仍笔耕不缀。创作间隙授徒传艺,而今已是桃李遍天下,美誉传中州。对此,他认为“只是万里征程的起始”,近日,他又利用一呼百应的人际关系,在郑州建立“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河南分会”谋划以此为平台,积极实践“黄河画派”崛起九州的创意。以此弘扬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努力使黄河文化,中原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感化世界,美化全人类的心灵。先生定将创出更大的辉煌,获取更大的成功。
最后挥笔赋句做结语。
挥毫寄情著画卷,画坛折桂,华夏墨香飘五洲。
老骥伏枥志千里,传承文明,丹青绘七彩人生。